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

當遇到了.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





總覺得自己好像混沌好久..最近才清醒..以前總覺得自己是很努力也很認真過日子..但卻不快樂很像身心都被掏空..好累好累窩.

最近房子賣了..空了..債務在明年1月10日交屋之後..價金扣掉房貸存到我銀行之後..還清卡債..債務也空了..在一切空頓之後...我清醒了..頭腦很清醒.

上次找風水老師來看租屋之後..我又上網找一些安置祖先神明之方法後..我心中又好多存疑..老師講的跟網上寫的有些不同..這時我突然清醒了..畢竟吳老師是來看我租的房子看過我門家人三人生肖..定下應該放置之處..我怎能去相信網路上說的..這時心突然非常清明..我相信我得到..我就是相信這位吳老師..如同我姓名更換有很多派別..但相信最初本衷.信賴自己信賴自己所選的..

當遇到了一切就是最好之安排..我不後悔..我只要當下這樣選擇就是最好之安排就夠..當我困惑時...我要收集很多好資料吸收知識..尋找好友或專業之朋友解惑..畢竟當局者迷..統合以上種種做出最好之決定及安排後..就要放下別為潑翻之牛奶哭泣..故我現在只能慢活細想快思考.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惜活著..心存良善心必有大福..因這次處理房子及搬家之事與老公每天都通2-3通電話以上..再讓我感受到只要家人心緊繫在一起.共同努力朝前邁進.就再也沒有什事不可突破的..

相信自己..相信朋友..相信家人..相信一切..當遇到了..就是最好之安排.


引用至 作者:勻云

改善職場壞習慣

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,告訴年輕人不要輕言放棄,要有承受失敗的勇氣。但有多少年輕人,進入職場後,會改善自己的壞習慣,讓自己在職場上平步青雲。以下是常見的職場壞習慣,提供給大家參考: 
1.        遲到是職場最常見的問題,而主管最不喜歡看到的是,上班時經常擅離工作崗位,一離開都近半小時,其他人都不清楚在忙些什麼,當主管無意間看到你與其他部門在閒聊,此時對自己未來的升遷與獎勵,會越來越遠。 

2.        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禮儀,有些人不苟言笑,每天看似拉著長長的臉,對周圍的同仁無疑形成一個冷氣團,別人都不想與你靠近。 

3.        還有須改進責任的推諉卸責,在執行職務時,難免不可能將每件事都處理的妥當,但主管想看到的,是處理事情的態度,以及遇到任務不推諉,遇到疏失過錯可勇於負責,懂得檢討的人。 

4.        職場上除了自己的努力外,還須要有貴人的提攜,當有貴人幫助我們的時候,也不要忘了懂得感恩,感謝他的協助外,更要表現積極與正向的態度,才不枉貴人的幫助。 

5.        忘東忘西是難免,但千萬不要忘了重視工作上的細節,有人豪邁瀟灑,不居小節,但現在是全球性競爭的時代,疏忽每一細節的競爭與確認,最終還是會吃虧的。 

6.        八卦、牢騷,以及滿腹的委屈,四處的向同仁訴說,有時還提到主管的不是,如果都是這樣非正向心態、悲觀的態度,是不會令主管欣賞的。 

最後,千萬不要讓自己隨波逐流,成功的人是會提出自己的想法,並且勇於創新與突破,相反的,不成功的人是不動腦思考,人云亦云。


引用至 作者:愚老爹

先感動員工,才能感動顧客

去過台塑王品牛排的顧客,都有一個共通的微笑,那就是享受高檔美食的同時,夠可以感受絕佳的服務;在Mister Donut也是一樣,每位來買甜甜圈的顧客,都會被那甜美的微笑所吸引,並且再多買一個。 

要有好的服務,一定要讓服務人員由內而外的改變,因為服務熱忱是要發自內心,以及願意且確實去做,甚至當自己心情不好時,也必須提起笑容與顧客應對。服務人員是公司的第一線,用一些完整的教育訓練或SOP課程,雖然可以標準與一致性,但難在如何讓每位員工都願意確實去做到。

Mister Donut上班時都有早晚課,主要讓員工每天透過複誦與練習,瞭解與體會企業經營目的、核心價值與個人行為準則等。用意是讓員工在早上激勵自己今天該做到哪些事,晚上則檢討有沒有確實做好,透過不斷地省思與激勵,提升自我行為的改變。

在陽明山上的食養山房-松園,也是有早課,讓員工打座靜心,透過禪意體會大自然的真意,讓每件事都不急不緩,餐飲別具天然與道地,吃出健康也感受到主人的用心。

所以當一個人願意,說出與執行自己對行為的期待而改變,那才是真正滲透進員工與夥伴,由內而外化成為行動力。與其規範不如讓員工自我提升,從「我為什麼要做」到「我這樣做能帶來什麼益處」都徹底明瞭,這樣主動願意從事的熱誠才會出來,就才以把這份用心傳達給消費者,而這就是所謂祈禱式經營的真意。


引用至 作者:愚老爹

用心看待每件事

當努力完成一件事時,主管或許只看到最後的成品
但每次自己都用心看待每件事,所獲得是經驗累積,與墊高自己的視野
當受到主管責罵為何成果如此的不用心
或許是自己當初理解不夠,過程中也沒有即時反應
但自己的虛心學習、與累積自我情緒智商管理
所獲得是面對事情的態度,將會是更融洽與為善
每個人要用心看待每件事實屬不易
但盡心盡力去做、能多為別人想一想
或許結果不盡善盡美
但過程確是精彩萬分


引用至 作者:愚老爹

把別人放在心上

說話之道就是將對方放在心上, 因為靠語言確認彼此的存在
說話時不要一直說“我”, 也不要多說“你”或“他”
更不要將話題丟回對方, 要讓對方暢所欲言

遇到與你意見相左的人, 要懂得認輸
可透過語言或迂迴的方式, 讓勝利讓給對方, 人緣留給自己

帶著情感與對方溝通, 讓彼此電流傳遞
留心對方的一舉一動, 讓他感到備受重視

若最後不想交淺言深的話, 那要避免踩到不必要的地雷
如財物或情感問題, 降低爭執才是王道



引用至 作者:愚老爹

激勵理論的整理

早期的激勵理論包含以下四種,也是在專案管理書本上常見的幾種激勵理論:
l   Maslow 需求層級理論:認為每個人都有五種層次的需求,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會需求、自尊需求與自我實現等五種需求。
l   McGregor X&Y理論:X理論表示人性本惡,對人性是負面的看法,員工基本上是不喜歡工作的,他們會儘可能的逃避工作,且必須以懲罰來強迫、控制,或威脅他們朝向組織的目標努力;而Y理論則認為人性本善,對人性是正面的看法,員工會把工作視為休息或遊戲一般的自然並會自我督促與控制。麥克葛里哥(Douglas McGregor)認為X型的管理者會造成X型的員工,而管理者應採Y型領導方式來激勵員工。
l   Herzberg 雙因子理論:Herzberg提出認為導致工作滿足和不滿足的因素是不同的。導致工作沒有滿足的因素稱之為保健因素,而導致員工滿足的因素稱之為激勵因素,所以要維持保健因素並不能激勵員工,必須以激勵因素來促使員工努力。
近代的激勵理論包含以下幾種,簡單說明如下:
l   ERG理論:由耶魯大學的阿爾德法(Clayton Alderfer) 認為人類有三種核心的需求(存在需求、關係需求與成長需求)
l   三需求理論:由麥克里蘭提出了三需求理論(成就需求、權力需求、親和需求等),高成就需求的人偏好挑戰性適中的任務,而好的管理者通常權力需求較高,而親和需求較低。
l   目標設定理論:由洛克(Edwin Locke)提出認為明確的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的作用。
l   增強理論:增強理論強調行為的後果(組織所提供的報償)才是影響行為的主要原因。
l   公平理論:以努力的程度來決定報償
l   期望理論:人們之所以採取某特定的行為,是基於他認為這樣作可以產生一定的成果,而使他得到所希望的報償。

作者:愚老爹

中國二奶組協會 教妳成為完美情婦

 更新日期:2011/02/23 11:29 NewTalk 新頭殼
新頭殼newtalk 2011.02.23 洪聖斐/編譯報導
一群中國女性的網路活動引起國際媒體關注,她們討論的內容不是女權運動,也不是茉莉花革命,而是交流當情婦的心得與手段。
在中國,情婦們除了「二奶」這個稱號之外,也有人叫她們「小三」(第三者)。一群「小三」們去年組織了一個「中國小三協會」,並架設專屬網路論壇(www.xeixe.com)。這個消息被英文版的《上海日報》(Shanghai Daily)揭露之後,也引起《印度時報》(Times of India)、《印度快訊報》(Indian Express)以及新加坡的《亞洲第一新聞》(Asia One News)的注意。
據悉,「中國小三協會」有7百多名會員,都是已婚男子的情婦。該論壇架設7個月以來,主要討論的重點是購物、交友、經驗分享與塑身。該論壇甚至有免費的網路課程,教導會員如何成為完美的情婦。
這些女士們對自己的定位是「新時代的職業情婦」,不被中國傳統禮教所約束。她們在網路上討論禮物(奢侈品、汽車和房舍)以及生活費(每個月2到3萬人民幣)的行情,交換如何從男友荷包榨出更多錢的方法,甚至交換男友。她們還在網路上組織一些「維權協會」,來替那些被男友欺騙的二奶們討公道,手段包含公佈那些男人的姓名、照片,並且加以人肉搜索。
據報,「中國小三協會」將於3月3日召開第一次年會。之所以選擇這一天開會,因為她們都是第三者。

心靈小品 ─溫柔地告別(談生死)

很感人的一篇文章,可拿來當生命教育的教材喔~
有多少人能這麼灑脫的看待生死呢?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「媽媽,我要去睡冰床了,」13歲、眉清目秀的瑋澤躺在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病床上,吐出這句話之後沒多久就過世了,臨走前,面容安詳。

瑋澤9歲那年,突然發現自己手腳愈來愈沒有力氣,身體莫名疼痛,在台北各大教學醫院求診、轉診,始終找不出病因。整整花了一年,最後才被長庚醫院腫瘤科洪悠紀醫師診斷為「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」從此,瑋澤開始過著與惡性腫瘤為伍的生活。身體情況好,媽媽就陪他回學校上課,情況轉糟時,只好回醫院住院接受治療,「再怎麼痛,他都不哭不鬧,」瑋澤媽媽語氣既心疼、又安慰。

一年年過去,瑋澤待醫院的時間愈來愈長,年紀雖小,卻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,而且堅持親自簽「放棄急救」醫囑聲明「因為他不想像隔壁大哥哥過世前,全身插滿管子,痛苦掙扎,最後七孔流血走了,」幾乎全天候守在病床旁的瑋澤媽媽說。

病塌旁的同學會不知道什麼緣故,瑋澤似乎知道自己來日不多,他跟媽媽說,很想念同學。

媽媽提議幫他辦個小型同學會,邀請幾個要好的同學來看他,麥當勞快樂兒童餐(瑋澤看著同學享用),在病床旁掛上氣球、彩帶,瑋澤靜靜地看著同學七嘴八舌說班上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,蒼白的病房變得熱鬧活潑。

媽媽當然也跟同學說明瑋澤生了什麼病,解釋瑋澤必須頂著大光頭,那麼久不能上學的原因,去除孩子們內心的恐懼。

從來,瑋澤媽媽都不隱瞞瑋澤病情,「我總是跟他說,隨緣,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以後不管發生什麼,我們都是愛你的。」

同學會完那天晚上,瑋澤賴在媽媽身旁說:「媽媽,謝謝妳,我今天好開心。」瑋澤過世前一個月,長期照顧瑋澤的醫療團隊成員之一,方恩真護理師在一次閒聊時,問瑋澤有什麼願望想實現?「我想幫洪醫師過生日,」當時腫瘤已經侵犯到心臟附近的瑋澤不假思索道出。

對瑋澤一家人來說,長期悉心照顧瑋澤的洪悠紀醫師無疑是救命恩人。
某個星期五下午,幾乎動員醫療團隊每個人,有人負責訂花,有人買蛋糕、水果,還得有人負責支開洪醫師,想辦法找理由讓她查完病床,最後來到瑋澤病房,來個大驚喜。

當瑋澤出其不意捧出蛋糕,對洪醫師說「生日快樂」,那一瞬間,又驚又喜的洪醫師感動落淚,圍繞在瑋澤床邊的醫護人員們,也忍不住眼角泛紅。慶生會結束後,瑋澤趁著體力還好時,自己打電話問候住在外地的阿嬤。他將訪客送來的水果分送給護士阿姨,謝謝她們多年照顧。

最後一個星期,瑋澤幾乎沒吃東西,只喝水,不做積極治療。原本就很安靜不多話的瑋澤有一天突然說:「媽媽,我要放下,一切隨緣。」那時媽媽並不清楚瑋澤想表達什麼,直到三天後才恍悟。

那天是個風和日麗的春天早晨,瑋澤躺在媽媽懷裡,輕聲說著:「媽媽,我要去睡冰床了,」然後闔眼離去。「兒子教會我,不要太在意很多事,」瑋澤媽媽淡淡笑著說,瑋澤這幾年生病,讓以前只知道賺錢、很少與孩子互動的老公開始幫忙接送兒子女兒上學、詢問功課,全家人關係變得更緊密。

為了讓瑋澤走得「歡樂」,瑋澤媽媽辦了一場很不一樣的葬禮。靈堂前的遊戲媽媽相信,瑋澤去了天堂,身體脫離病痛後,會過得更開心、自由。「我們應該感到欣慰,」她不想將葬禮弄得愁雲慘霧。她將瑋澤同學摺好的紙鶴掛在靈堂兩側,準備了許多零食、飲料,抱著再幫瑋澤辦一次同學會的心情。

剛開始小朋友們來上香時,童稚臉龐充滿害怕、不知所措,也不敢靠靈堂供桌太近。這時,瑋澤媽媽突然提議,「我們來ㄅㄨㄚˇ-ㄅㄨㄟ(擲茭),問看看瑋澤在天上都做些什麼?」很快地,這個勁爆提議將瀰漫靈堂內的濃濃哀傷,一掃而空。

有個男生先跑出來,站在瑋澤相片前唸唸有詞,手握兩個硬幣就往地上丟。他問瑋澤天上有沒有電視可以看?同學們陸續冒出一連串的好奇:在天堂要上學嗎?也要寫功課嗎?那裡有沒有電動玩具可以打?有其他玩伴嗎?會不會無聊?連女生也不落人後。

小女孩捧著一束花跟瑋澤說:「這是我用零用錢買的,花了150,我很捨不得,不過還是要送你。」「瑋澤說捨不得就不要送嘛,這麼不甘願,」媽媽幫忙擲茭問瑋澤喜不喜歡?結局是,為了搶位置發問問題,男女生在瑋澤靈前擠成一團,又笑又鬧。

歡笑聲趕走了葬禮特有的冰冷氣味,孩子們玩興大發,竟然不想回家。「這是我見過最溫馨的葬禮,」瑋澤老師孫義芬說。有些時候,大人反而比小孩難釋懷。到了民間習俗「頭七」的日子,瑋澤阿嬤很傷心地問瑋澤姐姐,為什麼沒有哭?「阿嬤不要哭,他在天上過得很好,」瑋澤姐姐回應。

瑋澤姐姐一開始很生氣老天爺,為什麼讓弟弟發生這樣的事,很恨、不甘心。可是在入殮那天,當瑋澤被放入棺木的那一剎那,她赫然發現,弟弟對著她,柔軟的臉上竟現出一抹笑容!「瑋澤姐姐後來跟我說,弟弟像個大洋娃娃,只是睡著了,他應該不會再疼痛受苦了」瑋澤媽媽眼神望向遠方。

她固定到學校擔任志工媽媽,輔導需要被關懷的學生,雖然剛失去一個兒子,依然神情愉快,充滿活力。因為「生命生生不息,死掉的只是軀殼,靈魂永遠存在,瑋澤將繼續他該有的旅程」媽媽語氣堅定。

你想如何做最後的告別?你和你所愛的人有一天都會死,而生命絕不只是你現在所經驗到的。

用心體會

原來要別人接受你的邏輯很簡單,先承認自己有缺點,優點才有成長的空間。 
原來要別人接受你的方法是那麼的簡單,先體會別人的感受,不是先保護自己的感受。

人不是每天都開心的 摘自《打開心窗》/鄭石岩著

我最近工作不順,屢屢萌生去意。和朋友相談,朋友告訴我,如果是因為人的因素而離開,而不是因為工作本身,那很不值得,而且在這個工作上碰到的問題,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調整與修正,那麼難保問題不會在下個工作上不發生,換言之,朋友下了個結論,「下一個工作不見得更好。」

  朋友舉他自己的例子,在半年多前,他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生活規律、平淡,收入穩定,但是當時卻羨慕能自由調配工作時間的「蘇活族」於是他辭去原本待遇不錯的工作,改成在家上班,接case。後者當然是自由多了,甭趕上班,不用打卡,不用大熱天跟人家擠公車,但是閒得時候閒得發慌,忙的時候又忙得昏天暗地,常常日夜顛倒,身體也變壞了,在這種情況之下,他又開始羨慕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可是就在幾個月前,自己還對那種平穩的生活深惡痛絕。

  我們似乎總是只看到別人心急、輕鬆及幸福的一面,不但忘了這是他們當初辛苦努力付出獲得的成果,而且世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事物,只是人家沒有表現出來而已,或者是因為我們本身的盲點,所以看不見。

 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,裡頭有一句「人不是每天都開心的。」這平常簡單的對白卻深深打動了我,我有種迷路多日,突然找到方向的雀躍;也有種遇到知音般的,覺得被慰藉與了解。

  我們總是只看到別人好的一面,卻忘了他們也有挫敗與痛苦,如果我只是遇到挫折就轉彎,遇到工作不順利就換工作,那麼同樣的挫折將會在我的生命中不斷出現。試著面對自己的問題,也試著更全面與客觀的看待事情,將會有助於釐清與了解自己,不論是在目前的這份工作,或是未來新的工作上。

  喜歡,就伸出手讓對方知道感情,就是因為我們給了太多的理由跟註解,所以我們就照著別人所下的定義走著。

  我不喜歡太黏的生活,但是一旦我愛上了他的時候,又不時的希望與他朝夕相處。那我到底做的對不對?有時候,很多事情無需用對或錯來概全。尤其在完全沒有公式的愛情世界中,喜歡就是喜歡,不喜歡就是不喜歡。再怎樣的犧牲跟勉強都是得不到自己所要的。

  茫茫人海中,你能找到幾個跟你是契合的呢?個性、相貌、生活、談吐....我們都不時的在每一次的見面中,為著自己的幸福在打著別人的分數,呵~~好笑的是,對方也如此的對待自己。

  100分的人到底跑到哪裏去了?我們都一直找的自己的100分先生,那我又有幾分可以配得上人家??『算了吧~~我才不要找100分先生,找到了又怎樣呢??』很久前,我就已經放棄了尋找伊甸樂園的夢想。

  佛語『回首輕掬,隨身幸福。』在無慾無求的生活中,或許就能遇上了你的另一半。可能他不是100分,可能他不能陪你走到盡頭,但是在這段的歲月中,也就是你找到自己的最佳導師。不管是愛或是需要,這是自己最清楚。不要被文字給框住自己就此裹足。

  現代人真的很好玩,發明一些字來做為彼此溝通的方法,也就因為這些字,讓自己更不敢跟別人溝通。

  喜歡,就伸出手讓對方知道吧。多愛陌生人如果你只想著自己的家有愛,而不去想想社會也需要愛,那麼你的愛只是一滴清水。

  有一次,我和一位醫生閒談,話題觸及對人生的看法。他說:「在加護病房裡,有一位垂危的病人,身上刺了許多針孔,接上大大小小的管線,連接在儀器上,這是與死神對抗,是全力的奮鬥。在他身邊陪他掙扎的護士,素昧平生,卻滿懷愛心,照顧他,關心他;在垂危及迎向死神之時,護士陪著他度過這人生的最後一瞬,請問,有誰知道,自己最後的一口氣,是要在誰的陪伴中度過?就憑這一點,平常我們就要學會去愛陌生人。沒錯,我們不能只關心家人,而要進一步去關心陌生人,我們要活在互愛之中,才顯得生命世界的溫馨和光明的精神層面。所以華嚴經上說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我們不因為不認識他就不關心,有緣或無緣都不影響自己慈悲心的向外伸展。

  我父親有一次發生車禍,他和貨車司機一起翻落北宜公路的山谷,天寒地凍,傷重垂危,結果是一位陌生人把他們救起來送醫,卻沒有留下姓名。我們在危急時,大部分是由陌生人急救的,這種反省,有助於一個人發展博愛和助人的襟懷。有一位年輕朋友在海邊泳水嬉戲,退潮把他越拉越遠離海岸,最後他疲憊不堪,正擔心不能逃過死劫時,竟被一艘漁船救起,漁船把他送上岸,卻對他說:「這是我們討海人應該做的事。」

  請注意,大難時救你的經常是陌生人,要學習關愛他人如同關愛自己人,生命的根源是愛,智慧的根源也是愛,沒有愛就就會一片漆黑,一片混亂,如果你只想著自己家有愛,而不去想想社會也需要愛,那麼你的愛只是一滴清水,這滴清水落入大染缸裡,就失去它的純淨。如果每個人能把愛心向外伸展,也能同時關心別人,那麼社會這條生命的大河,就顯得清淨,能滋潤萬物。

  所以,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,而要想到鄰人和陌生人;不能袖手旁觀的冷漠,而要互助合作的關愛;不可以只圖自己的利益,也要給別人機會,你所享有的福報和機會,是由許多陌生人給的,你也要給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一些協助,心存感恩,多多助人,無愧此生。


用心認識一個人

尋找適合自己的對象,必須擴大生活圈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。但是,擴大生 活圈的同 時,也要放寬自己的擇友條件,不要隨便將別人貼上「討厭」的標籤,否則,可 能錯失良 緣。

 世界上的人,雖有千百種;卻有一種很簡單的二分法——把所有的人分成「喜歡 的人」和  「不喜歡的   人」兩類。人與人之間,本來就有不同的磁場,光看一眼好惡立 判。
有的憑  經驗、有的靠直覺。

交集多的,初初相識就一見如故。交集少的,馬上分辨出「我們不是同一國的」。年少的  時候,我會很得意自己擁有一眼把人看穿的敏銳度,年紀漸長,才知道「眼光犀 利」和「表情勢利」其實只有一線之隔,傷到別人的同時,損失最多的還是自己。

在不是很了解對方的情況下,輕率地貼上「我不喜歡這個人」的標籤,這種先入 為主的成  見,像一座堅實的城牆,阻擋我們進一步認識對方,也失去向他學習的機會。

我曾經在《美麗人生的十大守則》這本書,讀到深有同感的一段話:「你對他人 的認知  ,其實就是自我反省的測量器。你對別人的感覺,真正反應出的是你對自己的感 覺,跟那  個人本身的關係其實並不大。你不可能真正愛一個人或恨一個人,除非那個人的 行 為,正  好反射出你對自己的愛與恨。」

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,很可能就是在他身上看到自己不願意面對的缺點。 唯有心懷  感恩地面對,並且透過自我反省及學習,才能在這個經驗中成長。

 *多認識多了解,可以縮短陌生的距離 沒有什麼人是值得花力氣去貼上「我不喜歡這個人」的標籤。外表再令人討厭的,其實  都有可愛的一面。態度多麼卑微的人,一定也有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。

 試著去發現別人「可愛的一面」和「值得尊敬的地方」,是自己的福氣。從這個 發現的過程中,有很多驚喜足以破除心中的成見,豐富自己心靈的視野。

*每個人都有可愛的一面,等你試著用心去發現  要試著去喜歡一個你討厭的人,的確很不簡單。但至少,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回歸 原點,從做到「不討厭」對方開始。然後,進一步地勉勵自己,說:「我一定要看看這傢 伙有什麼 好玩、可愛的地方?」相信我,當你這麼想的時候,心扉就漸漸敞開了。

每一個人就像每一片樹葉一樣,長得都不一樣,仔細看看,就會發現其中趣味之 所在。只 要願意用心,一定可以發現別人獨特而值得喜歡的一面。除非,你一直閉上眼 睛、關緊心 門,不肯去看、去感受。了解別人,努力發現別人可愛的地方,從自己的立場來 說,是一 種付出。但也唯有真心付出,才會領悟別人回饋給你的,一定比你付出的還要多 得多!

心理學博士傑克柏格〈 Dr. Jack Berg〉說:「人類內心深處一直渴求被了 解,正如同花 朵需求陽光照射一般。」友善的人際關係,其實就是從了解開始一點一滴建立起 來的。

有了這種認識及準備之後,我們還是可以把世界上的人分成兩種:一種是「初次 見面就非常喜歡、投緣的人」、而另一種是「經過了解之後,才發現他原來是一個這麼可 愛的一個  人!」從此,世界上就沒有值得我們花力氣去討厭、去恨的人。

並非壞人不存在,而是我們花在結交可愛的朋友都怕時間不夠了,哪還有什麼多 餘的心力去恨別人呢?


黃金五百兩的智慧

古時候有一個國家,非常富有,任何物品應有盡有,不虞匱乏。

一天,該國國王腦海裡想著:「我的國家如此富裕,但一定還有一些別國有、但我國沒有的東西,我應該設法把它買回來。」

於是,國王就派了一大臣,周遊列國,去尋找自己國家所沒有的東西。可是,大臣走了好多國家後發現,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是自己國家所欠缺的。

再奔走了好幾國之後,大臣在一小國的市集中,看到了一個小攤位,攤位後除了坐一個老先生之外,並沒有販售什麼東西。此時,大臣好奇地問老先生:「你在賣什麼東西呢?怎麼沒看到東西?」
「我呀,我在賣智慧。」老先生微笑地說道。

「智慧?智慧是什麼東西?好像我們國家沒有!」大臣很有興趣地問:
「智慧要怎麼賣?賣多少錢?」
坐在攤販桌後的老先生說:「賣黃金五百兩。」


「啊?黃金五百兩?」哇,真的好貴!可是大臣知道,自己國家「不缺錢、只缺智慧」;

為了能回國向國王交代,就當場花五百兩黃金把智慧買下。

老先生收了黃金之後,就拿出一張紙條,上面寫著二十個字:「凡事多思惟,切勿率瞋怒;今日用不到,必定有用時。」

大臣看了這二十個字,覺得「太貴了」吧!這些字也沒什麼大了不起嘛!可是買賣既已成交,就不能後悔!

後來,這大臣想,好不容易買了「智慧」,事不宜遲,就騎快馬,趕了三天三夜的路,才於半夜回到家,準備明日上朝時,回稟國王。可是,當大臣回家、打開房門,發現幽暗的床帳下,擺著兩雙鞋子。

大臣一看,不禁怒火中燒,心想:「我家只有我和太太兩人,怎麼我一出遠門,床下又出現別人的一雙鞋?」大臣愈想愈氣,便拿起腰間的利刃,準備把床上通姦的兩人刺死!

不過,剎那間,大臣想起了三天前剛買的「智慧」,也重複唸著「凡事多思惟,切勿率瞋怒……」結果,把床上的人驚醒;裡面的人撥開床帳,探頭出來看──原來是他的母親,得知兒媳婦生病,兒子又奉國王之命出遠門,特地趕來照顧兒媳婦。

這時,大臣不禁喃喃自語說:「太便宜了、太便宜了,五百兩黃金不但保住了母親和妻子,也沒釀成悲劇,買回這智慧不是『太便宜了』嗎?」的確,五百兩黃金換來「冷靜思考」,也保住母親與妻子的命,很值得。

可是,有時「智慧」也是很廉價的,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,只要我們有心去汲取。所以,最近我就從書刊上,看到一老前輩說:「事到手,且莫急,必須緩緩想;想到時,切莫緩,便要急急行。」

因此,讓我們想想,每天是不是都在「學習智慧」?我們的腦袋,是不是每天都在累積「智慧的黃金」?如果我們每天只忙著無謂的交際應酬、忙著吃喝玩樂、不求進步、不吸取新知,則我們的智慧真的會「愈來愈少」!所以有人說:「台灣人很窮,窮到只剩下有錢!」

聽,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句話!我們不能「窮到只有錢,而沒有智慧」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