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

齋僧獲福-佛典故事




佛陀時代,有一位長者子,年紀很小時便失去了雙親,一切都必須自食其力,所以生活非常地窮困與孤苦。一天,他聽人說,如果能至誠供養三寶,死後便能往生忉利天,過著非常快樂的日子,不再有人世間的苦難。

長者子心中不禁湧上一股喜悅,於是積極地打聽,究竟要準備多少財物才能供養佛陀及僧眾?一打聽下,需要三十兩金,長者子心中很難過,因為自己不曉得要如何去籌措這一大筆錢?但他並未因此氣餒,一想到自己此生的遭遇,便下定決心,即使再苦也要湊足三十兩金子來供養。


於是他來到一戶非常富有的長者家,長者好奇的問他:「你有何要求呢?」貧窮的長者子說:「您可否讓我為您工作三年,但我希望能得到三十兩金子的酬勞,如果您願意,任何工作我都願意做。」富有的長者見到他如此堅定,便答應了他的請求。


由於他的品行正直,且任何大小雜事都能圓滿完成,因此幫長者賺進了非常豐厚的財物,不到三年,便獲得了三十兩金的酬報。主人於是問他:「你已如願以償的得到三十兩金,將來有何打算呢?」長者子便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主人,主人一聽,立刻歡喜地說:「我也很希望能供養佛陀及僧眾,讓我們一起邀請他們,接受我們的供養。」長者子聽完便前往佛陀的住所邀請,佛陀也慈悲地答應了他的請求。


到了供養的這一天,正巧碰到城中節慶,許多人也準備了食物供僧。當僧眾們來到長者子的住處時,雖然有滿桌豐盛的齋點,但因已吃過,所以只用了少許的食物。等到眾僧離開,長者子不禁難過的哭出來,心想三年來的辛苦,就是希望能齋僧,如今僧眾只吃了一些些,看來自己是無福投生天道了,於是他決定去佛陀的住處,將自己的委屈告訴佛陀。


佛陀聽完後,便安慰他說:「你已發心成就此願,即使僧眾都不食用,你的願望也一樣可以實現,更何況僧眾們仍然食用了一些,所以你不必煩惱。」長者子一聽,心中的煩惱及悲傷立刻消除,露出了微笑,滿心歡喜的回家去了。


就在此時,有五百位商人正好來到此地做生意,希望能找些食物充飢,但由於當時鬧飢饉,糧食並不充足,所以無法有多餘的糧食供應這五百位商人。這時有居民建議他們,可以到長者子家,因為長者子設宴要供養僧眾,所以食物必定充足。於是,五百位商人立刻前往並說明來意,長者子心想,這些供僧的食物還剩許多,不如就與這五百位商人結緣。五百位商人為了表示謝意,都各自拿出一顆寶珠及一銅盔要贈送給長者子,長者子卻心有所顧忌不敢接受,便去請示佛陀。佛陀告訴他:「這是你發心的福報,可以收下,不必煩惱,將來也能有生天的果報。」


而這位富有的長者,因為只有一個女兒,見到長者子品行端直,慈心布施,便將女兒嫁給他,並掌管家業,於是長者子成為舍衛城中最富有的人了。
典故摘自:《雜寶藏經‧卷四─長者子客作設會獲現報緣》



省思

修行學佛,欲解脫煩惱,乃至成就無上佛果,都須具足福慧資糧。供養,即是積集福慧資糧的首要行持。


《佛說布施經》云:
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:
一、身相端莊。
二、氣力增盛。
三、壽命延長。
四、快樂安穩。
五、成就辯才。


佛、法、僧三寶即是供養、布施、修福的無上福田,如能清淨供養,既能放下內心的慳貪與執著,亦能藉由恭敬供養,長養恭敬心、慈悲心與平等心,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,功德無量無邊。

最佳良藥-佛典故事




有一天,世尊在弘法的路途中,
不小心被一種叫迦陀羅的植物刺傷了腳底,血流不止。
塗了各種的藥物,也無法止血,
甚至各大阿羅漢以神通力飛到香山去取藥,來為佛陀療傷,
情況仍然不見好轉。
這時,十力迦葉來到佛陀面前,長跪合掌,說道:
「世尊,您若視一切眾生平等無二,即便是對您的愛子羅[目侯]羅,和屢次犯罪、毀佛的提婆達多兩者,也是沒有分別心,那麼您的腳應該立刻就能夠止血啊!」
話一說完,
佛陀的傷口竟不再流血,並開始慢慢的痊癒了。
諸大阿羅漢看了,都讚歎說:
「我們用上好的藥為世尊塗抹,血仍不止,如今,十力迦葉的一句話,竟讓世尊的傷不再流血了,真是奇特啊!」
這時,佛陀為大眾開示,
不只今生如此,十力迦葉在過去生中也有同樣的因緣:
過去久遠以前,
印度有一位婆羅門,他的兒子生性仁慈,名叫無害。
有一天,父親準備外出耕作,無害細心地叮嚀說道:
「父親,您在翻掘泥土時,要小心田地裡的蟲子,千萬不要傷害到牠們啊!」
婆羅門心中不以為然,便笑著說:
「除非我是成道證果的聖人,不然,行住坐臥間怎麼能避免得了呢?」
無害回答道:
「我希望您能得到生生世世的安樂,如果您不聽信我的話,執意這樣殺生害命,又怎麼能夠長壽呢?」
無害傷心欲絕,便走到湖邊欲求了斷。

在這深不見底的湖裡,住著一條的毒龍,
已有億萬條的人命斷送在牠口中,
毒龍見無害自動送上門來,便毫不猶豫,張開那血盆大口,
咻──咻──地向他噴出毒液…………。
無害的父親耕作回來,
竟發現自己的兒子中了毒,倒在湖邊,命在旦夕,
一時心中惶恐、憂傷交集,忍不住掩面哭泣:
「我的兒子這麼善良、慈悲,從來不傷生害命,這個毒應迅速消散才是啊!」
豈料,話才說完,無害已完好如初了!
佛陀為大眾開示道:
「當時的這位婆羅門就是十力迦葉,而無害就是我。由於十力迦葉在過去世中都能如實語,猶若良藥能消除病痛;所以,現在世中亦能以誠實語的功德治癒我的傷口。」
改寫自《雜寶藏經》卷七
省思
凡事有因有緣才能成,無害的慈悲心為因,其父親真誠的話語為緣,才成就了這份功德,缺一不可;如果我們不能具足善法,又不能精誠所至,是否還能「金石為開」呢?這就可想而知了。

多客觀衡量,少感情用事



不要忘了還有一個心靈世界,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寬廣美麗。只要用心去體會並融會,即可實現。

  
  記得曾看過一篇新聞報導,一名在高速公路超速,被罰了四萬多元的男子,看到工作人員在更換測速照相機的底片時,激動的拿起榔頭砸爛測速相機。

  原來這名男子之前因為趕工,在國道上先後被照了十幾張超速相片,他接到罰單後心中一直忿忿不平。那天開車經過,發現一座移動式的測速照相機正在更換底片,於是二話不說,拿起鐵鎚就砸。

  由於整部機器設備是西德原裝進口,報會高達一百六十多萬元,警方指出嫌犯不但要負完全的責任外,蓄意破壞公物等罪名也跑不掉。

  因一時氣憤而引發的莽撞動作,不僅讓這名男子要賠償一百六十多萬元,恐怕還要吃上官司,怎麼算都划不來。可見,逞一時之快的結果,不但自己一無所獲,還得付出慘痛的代價。



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



  德川幕府末期被稱為「三舟」之一的山岡鐵舟,後來成為明治天皇的侍從,由於他是位劍道高手,在「劍聖」男谷精一郎過世後,他被公認為是劍道的頂尖人物。

  屬於無刀派的山岡鐵舟擁有精湛的刀法,卻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易拔刀,因為他了解互相殘殺並不能眞正解決問題

  另外,同屬「三舟」之一的勝海舟也是一樣,他和山岡鐵舟同為劍道高手,卻經常用紙繩把刀綁起來,他這樣做的目的,是認為與人發生爭執時不能以殺人來化解紛爭。

  雖然他們都身懷絕技,卻不因此自滿或當作殺人的利器,反正小心翼翼克制自己,避免過於衝動而鑄下大錯。

  所以,不管遇到任何事,記得時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,用客觀的態度衡量事物,千萬不要感情用事,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。